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今年夏天,气温比以往同期要高许多,特别是前段时间,北方许多城市气温高达40度以上,烈日炎炎,暑气升腾,酷暑难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项目进度,许多城市建设者冒着酷暑,在建筑工地上辛苦劳作。为了鼓舞士气,有官媒报道烈日下坚持工作的建设者,说他们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多么有责任担当,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等等。
发挥正能量,鼓舞士气,官媒这样做似乎没有什么错。不过,我想说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些事情得转变一下观念了。比如那些在工地上干活的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之所以冒着烈日不辞辛劳地工作,是为了讨生活,为了多挣点钱养家糊口。他们不像体制内的人那样有高温补贴,有旱涝保收的工资,老了还有高额的养老金。他们不干活,就没有收入,就得喝西北风。他们不是不想享受,而是没有条件享受。
受苦受难,吃苦耐劳,是中国普通百姓的特点。可以说,在这个星球上,找不出第二个像中国老百姓这样能吃苦耐劳的族群了。要知道,造成百姓这样的特点,不是百姓的志愿,而是数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者强加给百姓的。在统治者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的残暴统治下,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吃糠咽菜辛苦劳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现在是21世纪,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老百姓身上仍然延续着千百年来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再恶劣的生存条件,再苦再累的活儿,似乎中国的普通民众都能够忍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今天的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民这种吃苦耐劳特性造就的。不过,时代在进步,在当今,我认为,作为官媒,百姓的这种吃苦耐劳的品性不宜被歌颂。理由是,天赋人权,百姓也有权享受,也应该像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一样过上幸福安康舒适的富裕生活。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努力为人民谋福祉是党和政府的宗旨。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官媒理应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反映民众遇到的困难,应注重报道怎么样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比如怎么样落实劳动法,为农民工讨公道,让农民工也和体制内的人一样能够享受高温补贴,落实8小时工作制,消除996、007工作制,等等。而不要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一味地给百姓灌输什么理想担当之类的心灵鸡汤。因为这个时代变了,互联网信息畅通,民智渐开,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好糊弄了。
202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