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微商网 来源:微商网
选择写字楼,人们一方面考虑写字楼所处的商圈,以及周围便利的交通、齐备的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都会选择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写字楼。但是往往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写字楼一般均处于繁华地段以及市中心,因而停车位也就越发紧张。而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是否是省城写字楼普遍存在的硬伤?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业主反映
租了间写字间停车却成了问题
11月24日,记者接到省都会民石峰先生的电话,称自己于11月初,在省城亲贤北街的民生国际B座写字楼租用了一个写字间,但因为地上车位已卖,地下车位不开,他每天只能将车停在路边刷咪表,一小时3元的泊车费用让他难以认可。石先生说:“这么算下来,这写字间租得可是太贵了。”
据石先生称,他目前所租用的写字间属民生国际B座,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租金是3万元/平方米/年。虽然租金并不算自制,但其时因为公司搬迁,石先生着急选房子,考虑到这里位于亲贤北街,地段不错,所以没有询问相关停车的问题。等公司搬过来之后,石先生才发现,在这里停车是一个大问题。石先生告诉记者,在民生国际写字楼前没法停车后,他也询问了这里的物业,管理人员告诉他,地面上仅有的14个停车位已经卖出去了,而民生国际地下停车场,因为种种原因,有2年多无法开放,所以物业给石先生的回复,就是让石先生自己解决停车问题。“民生国际写字楼位于亲贤北街,只要停在路边,这里整条街都是咪表区,就算你只停放一下,也有人上来收钱;如果不停路边,那么只能找小区停车。”石先生称,他搬来后,将车停了几次咪表区后,就觉得实在无法蒙受每小时3元的停车收费了。无奈之下,石先生只能将自己的车停放在附近朋友家的家属院内,再步行1000多米,到民生国际上班。“这样,不但是给我带来未便,也给来我公司谈业务的客户们带来很多未便,你想,人家来这里和你谈业务,开个车不是按小时划费停车,就是随处找地方停车,你是客户你还愿意常来吗?唉,这写字间租得真是不划算。”石先生对自己目前的遭遇无奈地诉苦道,如果停车难的问题实在没措施解决的话,他只能放弃这地段好、租金也还算满意的写字间,另寻它地了。
记者调查
一些中低端写字楼停车难、停车贵成硬伤
省城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曾在去年年底对太原中、低端的写字楼做过一个调查,空置率到达了20%。这位负责人表现,这些数据尽管不是很权威,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如今写字楼的经营境遇。
为何“金贵”无比的商业地产,如今却陷入了冷清的境地?在记者调查中发现,尴尬的是那些看似高端、实为中端的写字楼。这些写字楼目前在太原市的存量较大,虽然有的地理位置好一点,但配套不敷而身价又高,在中小企业面前显得有些“曲高和寡”。在人们所反映的写字楼无餐厅、电梯太慢、停车位太少、物业太差等配套不敷的问题中,停车难是一直以来最突出的。就像长治路的阳光国际商务中心写字楼,物业公司保安就曾向写字楼租户收取每小时停车3元的停车费,收费高也让租户难以蒙受。而记者在调查中也得知,很多企业对租用的写字间配套设施不满意。这其中反映最多的是写字楼无餐厅、电梯太慢、停车位太少、物业太差等,而其中,停车难、停车贵更是问题之重。“与其买那种外观华丽但结构不好,配套一般的中高端写字楼,我宁愿找一个外观一般,但电梯和停车场条件较好的中低端写字楼。”一位北京来太原发展的公司负责人赵哲浩先生告诉记者,他于2013年在省城亲贤街与体育路口交叉处购买了一套写字楼,但由于当初合同中没有对楼下的停车场进行约定,导致如今当停车场已被消费者的车辆占满,在这栋楼上办公的业主们都开始诉苦没有自己停车的位置。而这样的写字楼由于配套水准降低,目前房产已经出现贬值趋势。
发展建议
中低端写字楼需重新审视市场需求点
当接过对方的名片,如果留意到了对方公司的地址,就能大概了解到对方公司实力。如果这家公司位于黄金地段,写字楼为那一区域的地标性建筑,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公司实力是相当雄厚的。写字楼的品质与入驻企业的形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写字楼软环境和硬环境的高端品质成为客户选择时的重要因素。
在记者调查中看到,其实近几年来,省城一些中高端以及高端的写字楼如雨后春笋般不停涌现,而在硬件方面更尤为注重。像山西世贸中心写字楼停车位有300个;中盛国际大厦停车位有150个;泰华国际中心层停车位300个;山西国际贸易中心停车位有300个;珠琳旺角大厦的停车位100个……在写字楼硬件逐渐“过硬”的基础上,市场竞争逐渐向“软实力”竞争过渡。世界500强企业在挑选优质写字楼时,相当重视物业管理。他们通常要求业主聘用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物管公司,以实现写字楼“软环境”与企业形象的一致。于是,写字楼硬件在拼争,软实力也要较劲。
采访中,一位房地财产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省城高端写字楼发速发展的今天,中低端写字楼市场也要步入正常有序的发展轨道,不但需要重新审视市场需求点,正确定位消费层面,同时还要改善配套设施,究竟只有优质的服务才气赢得消费群体的认可。记者 王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