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5月18日,“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在杭召开。浙江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主相关负责人围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主题介绍情况。
近年来,浙江连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和认同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这句话怎么解读?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上,记者找到了几个亮点——
一个都不能少
聚焦黎民的“急难愁盼”,浙江不停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举措。对每一位浙江人而言,生活的获得感就在于:就业、社保、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福祉“一个都不能少”。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群众十分关心,低保对象、特困对象、老人、困难儿童们的生活是否能得到切实保障?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用“三个率先”回应了各人的疑问。“着眼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着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该负责人说,浙江率先建立大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尺度13104元,位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在全国率先颁布社会养老服务条例,养老服务连续15年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浙江率先在全国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7万余名困境儿童和2373名孤儿纳入政府保障。
浙江是就业大省、省外用工大省,现在,高尺度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奋斗的目标正在逐步“走进”现实。
省人力社保厅相关负责人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十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我们坚持把高校结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鼎力大举实施结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结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三年来,浙江的疫情防控工作交出了高分答卷,这其中,少不了接续实施的“公共卫生建设工程”。
“我们精彩应对了2003年‘非典’、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发新发感染病疫情。”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省医护人员有力掩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宁静和身体健康。全省甲、乙类感染病总陈诉发病率从2004年的407.34/10万下降至2022年的132.67/10万。
高质量、更优质的共享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领先全国的同时,浙江民生建设水平也居全国前列。发布会现场,多位厅局的相关负责人都提到了一个词:共享。
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结果,体现在更健全的机制、更高水平的服务能力和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好比,浙江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精准扩面,截至2022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20万、2767万、1851万,比2002年底分别增加3876万、2541万、1461万。浙江从2005年起每年调整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报酬水平稳步提高。2022年,将失业保险金尺度提高到本地最低工资尺度的90%。
再好比,为了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综合竞争力,1个国家医学中心、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在结构建设之中,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正式落户杭州。连续四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全国前三。
借助数字化改革的东风,浙江还创新推出“看病少排队”“出生一件事”“用血不消跑”等35项数字化便民举措。全省域推进“健康大脑+”体系建设,创新打造了“浙医互认”“浙里急救”“浙里防疫”“浙里护理”等一批重大典型应用。
多年来,浙江连续优化社区服务治理。累计建成三星级以上社区民生综合体400家,“居民会客厅”1407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2家、拥有持证社工23.9名、专职社区工作者14人,“一老一小”集成服务落地社区、优质共享。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级示范389个,省级1841个。
短板、弱项这样击破
民生改善是一项恒久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当前,民生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短板。这些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怎么破、怎么解?
发布会现场,记者看出了浙江逐个击破民生短板弱项的决心。
在浙江的山区、海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单薄。为了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每月平均有430多名省市专家常驻山区海岛,每年有5000多名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定期排班工作。日复一日的奔忙,换来的是基层黎民的“少跑腿”——目前,所有县(市、区)都建有尺度化的胸痛、卒中、创伤等急诊急救中心。浙江县域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处于全国前列。
“我们始终把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年来,从“农民健康工程”到“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从县域医共体建设到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这些重大项目的出发点始终是缩小城乡卫生健康差距,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不停健全。
缩小城乡差距,也是浙江民政工作的关键词。浙江积极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建设,农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移民村集体经济大幅提升,移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35575元。
【潮新闻+】
建设新型高校补高等教育短板
“我们有的高校、有的学科,虽然已经登上了高原,但是要抵达高峰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5月18日,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锋在回答记者关于浙江高等教育基础相对单薄的问题时如是说。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记。然而对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结果,以及一些兄弟省市的高教实力,高等教育一直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
自“八八战略”提出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以来,补上高等教育短板,早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短板补得如何?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近20年来,浙江省高校数量由68所增加到109所;普通本专科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分别增长到2002年的3.19倍、9.28倍;全省高校“双一流”学科的数量目前居全国第五位;高校还汇聚了全省75%的两院院士,和73%的鲲鹏级专家。
在竞争激烈的高教板块,追赶中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突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发力新赛道、组合新打法是浙江高等教育发现的重要手段。
“培养‘大写的人’,这是西湖大学对你们每一个人的答应。”2022年7月举行的西湖大学首届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施一公的“答应”言犹在耳,如今,该校第二届本科生招生又一次启动,正为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贡献新型高校的重要力量。
新型高校,指的是由社会力量或省部(校、院)共建等新型主体举办、以高起点、创新型、国际化为特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在浙江,加紧建设或筹建新型高校正在成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关键战术。
2015年,西湖大学开始筹建,其时备受瞩目的特点就是这是一家民办的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2022年,西湖大学开始试点招收本科生,为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蓝图填上了关键的一块拼图。
2018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在杭州举办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暂名),并计划于今年9月启用。
2022年12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也正式开始启动建设,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口号。
不难发现,在传统高校赛道中,不少高校追求“大而全”,甚至花鼎力大举气转型为综合性大学,最后却往往面临办学同质化。相比之下,浙江的新型高校走的是“小而精”路线,主打的就是将自身优势和特色最大化。
其中,西湖大学以生命健康为核心领域,聚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与生物工程等六大研究领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未来希望以理工为重点,集中于核心技术发展,着力打造理学、工学、信息、商科四大学科群。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暂名)将重点发展空中交通管理、民航运输管理、机场运行与管理等学科,服务浙江“民航强省”战略对高端人才和创新技术的需要。
聚焦优势领域,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知识溢出与结果转化,浙江新型高校的发展路径其实已经明晰。
2023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支持新型高校建设实施细则》,提出以一事一议、一校一案等方式,在资金保障、用地需求、资源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支持新型高校建设。
接下来,浙江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支持新型高校发展政策的相关决策步伐和监管机制,为浙江高等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更鼎力大举量。
(部门内容整合自浙江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