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即墨“井”话(即墨民生即墨论坛)即墨天井山一路以东到204国道还拆迁吗,

编辑:品牌世界      来源:品牌世界     

2023-09-14 05:39:15 

 

即墨“井”话

┮ 邱大鲁

<新即墨> 副刊 2022 年 5 月 10 日 星期二

4 月 2 2 日 世 界 地 球 日 ,忽 然 想

到井。

随着自来水和大桶水的普及,作为

恒久以来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源的井,

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然而,数千

年延续下来的井文化,并没有随着井的

退隐而消淡,它深深沉淀于民族的文化

记忆中,成为我们某种精神寄托和情感

皈依。

考古发现,井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

代的河姆渡遗址。“井”字始见于商代的

甲骨文,字形模拟木料或石料围起来的

井栏杆,中间是井口。西周时期田野阡

陌纵横,形似“井”字,故名“井田”。现

在,我们经常使用的“秩序井然”“井然有

致”“井井有条”等成语,皆来源于此。

有了驯养的猪(豕),便有了家;有了

可以汲水吃的井,便可以定居下来。于

是,先民环井而居,久而久之便形成巨细

聚落、什伍乡里。“同乡共井”既是一种

聚居生活状摹,更是群体意识中乡土情

结的形象表达;于是“背井离乡”情境下,

井被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浓郁深

厚的乡愁里绪。

《周易﹒井卦》赋井以德,通过“井

象”提倡“井德”。井水自地下浸润而出,

泉源不息,滋养万物而不穷尽,体现井的

“所施不私”精神。饮井泉而重修,效井

德 而 励 行 ,成 就 多 少 仁 人 志 士 高 品 良

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得

井卦启示而成千古绝唱。

古人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聚集、买

卖频繁的地方为“市井”。市井促进商品

交易,所以管仲曰“处商必就市井”。市

井一经形成,人烟辐辏,各色人等混杂其

中,既有致仕退休的“市井之臣”,也有唯

利是图的“市井小人”,更多则是各行各

业谋生活的“市井中人”“市井人家”。

战国时期,齐国重镇即墨商业发达,

市井繁荣,与都城临淄“并夸殷盛”,其中

自然少不了井的功劳。关于井,即墨笔

记口传颇多,虽不及南京甘露井、北京王

府井那般闻名天下,但无不寓教于井,深

含大原理。有感于“水井是地球最古老

而显著的人类工程之一”,撮其数则,聊

为世界地球日助声。 小龙山“天井”

小龙山位于即墨城东龙山街道大村

村南,海拔不敷百米,因山顶有一天然石

井,又名“天井山”。其山虽不高,但在宋

代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中列即墨诸山

之首。清人黄肇颚《崂山续志》记:“四隅

廉方似削,若人工修剔无斧凿痕,故曰天

井。”

小龙山“天井”是远古年代火山发作

导致地壳变更形成的地质奇观,常年水

旺不涸,清澈甘润。相传井中栖龙,旧时

称为龙池。每至久旱无雨,地方官员士

绅便派人潜入井底摸取龙牌,沿乡求雨,

降雨后将龙牌送回,并再加铸一面龙牌

放入井中。

民间传说虽然经不起科学推敲,但,

它是累代民意的朴素表达。在生产力相

对低下的古代,遇上大旱之年,人们求雨

心切,自然幻想有神奇力量行云布雨救

百姓,而地方官员不失时机地迎合民

意,可见即墨一境官民关系融洽。这是

即墨的传统,战国时期历任即墨医生

政恤民,为营造良好官民关系铺着温情

底色。求雨后归还龙牌时,另外加铸一

面龙牌放入井中,则见即墨人知恩图报、

礼尚往来的乡风民俗。 马山“济公井”

马山玉皇庙东南山谷曾有一口古

井,名叫“丹泉井”,又叫“济公井”。关于

这个名字,有个有趣的传说。

清朝初年,有个叫李常明的道人来

到马山,此人道法高深,和土为丸治病救

人,人称泥丸仙师。仙师募资修建道场,

所需砖瓦石块、人役工匠一应俱全,只是

缺木料,于是嘱咐徒弟看家,自己去南方

采办木料。数月后回到马山,徒弟们见

他空手而归,难免扫兴。仙师说木料已

买齐,数日后就会运到,你们每天去看丹

泉井,见井里漂出麦糠,便是木料运到

了。徒弟们每天到井口察看,半月不见

井中漂出麦糠。一个调皮小徒弟想捉弄

一下师父,偷偷往井里撒了一筐麦糠。

李仙师带众人来到井边,只见井底水雾

蒸腾,随着哗哗泉涌声,一棵棵合抱粗的

木头涌出井口,众人惊诧之下搬运木头,

半天工夫便堆成小山一般。小徒弟高兴

叫喊:“师父够了,修庙的木头够了!”这

一喊,雾气泉声消失,水井又恢复了往日

的平静。李仙师用这些木头修建庙宇诸

殿,木头不多不少刚好用完。小徒弟向

师父坦白自己偷撒麦糠的恶作剧,李仙

师呵呵笑道:“没你那筐麦糠,怎来修庙

的木头?善哉善哉!”此事传开,人们赞

扬李仙师神通广大,称他为“活济公”,那

眼丹泉井也被叫成“济公井”。

传说自然不敷据信,但这故事蕴含

一个原理:即使神通广大法术高明,也不

能凭空取物,要想得到就要先予付出,比

如小徒弟那筐麦糠;即使神来之物,也不

可贪得无厌,够用就行,好比小徒弟及时

喊“够了”。移风店“杨家井”

“找到杨家井,抵个山东省。”这句

不知流传多久的乡间民谣,至今仍是移

风店一带茶余饭后的谈资语料。

相传很久以前,移风店镇女儿村有

一口井,叫做“杨家井”。有一天,一位老

农牵牛去地里干活,走到井边时,突然想

起自己走得急,竟然忘记带耙了,他焦急

地自言自语:“回家取延长干活,谁能借

我一张耙该多好!”话音刚落,井台上竟

然真出现一张耙,而且还是金光闪闪的

金 耙 。 老 农 又 惊 又 喜 ,取 了 金 耙 去 干

活。老农说的是借,他很守信用,干完活

便将金耙送回井里。

消息很快传开,都说这井里有位肯

帮人救急的井神。于是,村人无论下地

干活还是居家过日子,缺啥东西就来井

口借,井神总是有求必应,而且所借出的

东西都是金光闪闪的金器。村人也都讲

信用,用完便还回。

这事被邻村一人知道了,便来借碗,

井神如言借给他十个金灿灿的金碗。孰

料,这人心术不正,用完后不舍得还回,

将金碗据为己有。没过几天,金碗全都

酿成了泥碗,与此同时,杨家井消失得无

影无踪。于是,流传下来“找到杨家井,

抵个山东省”这句令人遐想的民谣。

这是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邻村人

的失信失德,致使能出金器的神井消失,

这故事发人深省。它教导我们为人处世

要讲诚信,更在勉励我们要用心找回,找

回那象征金子般人格品质的“杨家井”。 北官庄“潘家井”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潘吉潘盛兄弟

随 魏 国 公 徐 辉 祖 巡 视 海 防 ,督 建 鳌 山

卫。兄弟二人外出公干,路上又累又渴,

发现艾蒿丛中长有一棵三尺来高绿色植

物,结着两个红艳硕洪流果,摘下咬一

口,香酸甘甜,完全吃下后,更觉神清气

爽。环顾四周,一片荒野,二人便约定将

来退役来此定居。

潘氏兄弟在守卫鳌山卫期间,因作

战勇猛屡立战功,先后擢升百户长。“靖

难之役”朱棣即位,力挺建文帝的徐辉祖

被削爵禁锢,一直追随他的潘氏兄弟难

免心灰意冷,借机辞去军籍,来到当初吃

甘果的地方,筑屋安家,开荒种地。今后

不停有迁居者来此落户,渐成乡村,这便

是现在金口镇的北官庄村。

其时村里没有水井,吃水要去很远

的地方挑。潘氏兄弟为方便各人吃水,

决定挖井。井址选在当初二人吃甘果的

地方,开挖九天九夜,突然井底出现硕大

泉眼,呼呼冒水不止,宛如巨龙吐水,水

柱蹿出地面三尺来高,昼夜之间周围汪

洋一片,村落岌岌可危,而且泉眼水势越

来越猛,丝毫不见减弱迹象。

急切之下,潘吉想起自家的碾子。

这碾子来历非凡,当初在鳌山卫时,一天

早上打开镇海门,门口当央出现一盘碾

子,碾子为青石凿琢,碾盘立边雕刻一条

盘旋一周的飞龙。指挥使大人下令,谁将

这碾子移走,碾子就归谁,同时赏银三百

两。众人费了半天劲,碾子纹丝未动。最

后潘氏兄弟上前,潘吉搬起碾磙,潘盛搬

起碾盘,移到一边。兄弟俩领到赏银,后

来辞去军籍到北官庄安家,正是靠了这笔

赏银。他们将这盘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碾

子也随身运来,安在院子里,全家人视为

珍宝。

现在,潘吉想用雕刻青龙的碾盘镇压

井口水势,潘盛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同

意了。于是,滚来碾盘,置于井底。奇迹

出现了:先前滚滚喷涌的水柱,酿成从碾

盘中孔汩汩涌出的泉流,水面升至距井口

三尺时停住。人们取水品尝,甘甜沁脾,

称这井为潘家井子。后来多少年,北官庄

人取潘家井子水饮用兼浇田,无论旱天涝

天,井水始终保持距井口三尺的水面;浇

田种出的蔬菜,尤其是西红柿,好吃又中

看,远近闻名。人们都说,这是沾了潘氏

先人的光,当初他们吃的两个甘果,没准

就是最早的西红柿。

再后来,或许人为或许天意,潘家井

子荒废,现在四周外扩,成为一个常年不

涸的深水塘。潘家井子虽然面貌全非,但

周边生产的水果瓜菜,尤其是西红柿,一

如既往的味道独特而鲜美,现在成为北官

庄村委重点维护和打造的蔬菜品牌,是北

官庄人发家致富的优质财产

潘家井子故事,讲述潘氏兄弟献碾镇

水,牺牲自己利益换来全村平安,给后人

带来无限井恩福祉。今天的我们应该感

恩祖先,不但将他们传下的甘果继承,更

要将他们留下的美德发扬光大。

千年即墨,还有很多井。龙泉果园村

的“龙眼井”,灵山小于庄的“单家井”,蓝

村王演庄的“龙王井”和“石龙井”……好

多井,好多井的故事,犹如在即墨文化大

合唱中增添一位浑厚男低音,歌声低婉而

清朗,美不胜收。

蓝村街道王演庄北村有两口名为“龙

王”和“石龙”的泉井,冬天热气腾腾,夏天

寒如冰镇。

井,曾经不可或缺的荣耀主角,随着

时代发展而淡出人们的生活,退出历史舞

台。井的退隐,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生活方

式;而久系于井的思维方式,如血液流动

在我们的身体里。除了“矿井”“油井”“气

井”“管井”“强电井”“弱电井”“量子井”等

新词不停涌现,我们还会继续说“吃水不

忘打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继续说“井

要淘,人要教”“井淘三遍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