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攻坚前行 决战2020③丨用真心、下真功、出实招,梅州交出这份“民生答卷”……(梅州民生)攻坚战词,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5-30 08:55:32 

 

“两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之底;三大工程稳就业夯实民生之基;推进民生项目把控民生之舵……回应民生关切,梅州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六争六补”不绝步,不停补齐民生短板。

2019年,脱贫攻坚梅州再获“好”的优秀等次;乡村振兴,梅州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7,粤北地区排名第2,获评“优秀”等次……为最大水平降低疫情对广大群众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梅州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着手着力,用真心、下真功、出实招,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梅州兴宁径南镇引进富荣百果园项目,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动员周边5个贫困村、86户贫困户精准脱贫,更让山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下半年,对梅州而言,改善民生、兜住底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为凸显。接下来,梅州更需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一步一个脚印,不停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筑牢民生之底

决战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前,我儿子患病,又没有劳动力,孙女没书读。多亏政府啊,不但给我家里补贴,还给她上学的补贴,生活越来越好了。”居住在五华县转水镇里塘村的邓双娣奶奶谈起变革,眼里泛起了泪光。

四年前,他们一家还在为吃、穿、小孩上学等问题发愁,如今生活越来越有幸福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梅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困难凸显,梅州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摆在重中之重,确保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病有所治、残有所依,目的在于兜住基本民生底线、尽快补齐民生短板,为基本民生困难人群构建坚实的托底保障。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3月20日梅州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会上,梅州已明确,绝不让一个贫困村、一户贫困户掉队!

战“疫魔”攻“贫魔”,越是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梅州盯紧挂牌县镇村和重点县镇村,实行挂牌督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尺度,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兜底保障,集中火力、全力压上,打好歼灭战。

“太好了,这笔救助金解决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今年4月初,黄森德一家收到了来自梅江区民政局一份特殊的临时救助金,用来购买孩子上网课所需的电视机和保障疫情期间家庭基本生活。据悉,梅州民政部分瞄准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兜底保障政策精准落地,让像黄森德一样的贫困群众生活有了保障。

据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民政部分及时提高尺度,为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困难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群体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补贴资金4.81亿元,保障了24万多名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梅州以服务现代财产发展、促进更充实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技工人才培训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为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梅州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如促进积极就业,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资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推动复工复产,资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财产项目渡过难关、转产转业;组织好产销对接,抓紧解决好贫困地区农畜产物卖难问题;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对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贫致贫的,及时落实帮扶步伐,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县、镇一级领导干部勇于为扶贫产物站台吆喝、打call……

回眸半年历程,结果来之不易。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梅州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三级跳”,经省考核,2019年梅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又获“好”的优秀等次,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梅州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到达脱贫尺度,349条贫困村到达退出尺度

决战决胜下半年,仍需久久为功。梅州需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解决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把脱贫攻坚中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难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夯实民生之基

扩大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梅州市华佣职业培训学校里,20多名身穿统一绿色护理服的女性在教室中上课,不时记录条记。一堂理论课结束后,进入实练习习。李丽萍手中小心翼翼地抱着塑料仿真娃娃,将它放入面前的洗澡盆里,仔细、轻柔地清洗。

“现在家政市场红火,工资也高,我和我的朋友结伴来学点东西,到时候凭证上岗。”李丽萍说,因今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原本在珠三角打工的她决定留在家乡工作。“家政服务上手比力快,而且过来学习还有学费补贴。”

据统计,为进一步促进就业,仅“南粤家政”工程方面,今年上半年,梅州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422人次,动员就业1197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南粤家政”“客家菜师傅”和“广东技工”工程,就是进一步稳就业保民生的具体举措之一。

“实施三大工程,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城乡待业人员、失业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获得各方面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收入增加。”梅州市人社局局长伍卫华说。

五华县技工学校结合“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开设中式烹饪(客家菜)专业。(张炳锋 摄)

就业,一头连着老黎民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对民生保障还是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就业稳则人心安,人心安则社会稳,经济社会发展才气行稳致远。受今年疫情影响,稳定和扩大就业是今年做好全局工作必抓的“牛鼻子”。

“之前还担心因为疫情的原因,找工作会受到影响,但现在在家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获取各种渠道的线上招聘信息,相比线下招聘会,线上招聘会更加简便精准,减少了很多繁杂的步伐,我们可以实现一键求职。”嘉应学院结业生李同学说。

找工作不犯愁,得益于梅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携手嘉应学院联合主办的网络视频招聘会。据悉,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梅州人社部分把现场招聘活动调整为网络招聘活动,真正做到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目前,全市8县(市、区)都举办了多场网络招聘活动,随着疫情的发展,招聘活动力度也不停增强,全力稳定全市就业和用工形势。

下一步,梅州人社部分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顿,为符合条件的用人单元提供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按规定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和创业包管贷款及贴息,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非接触方式为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援助咨询……多措并举稳定就业、保障用工、鼓励创业。

控民生之舵

增进群众福祉,狠抓民生项目建设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7月的梅州,骄阳辉煌光耀、草木葳蕤,到处生机无限。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梅州各县(市、区)抓“六稳”、促“六保”,一批批民生项目陆续开工或完工,交上了可喜的民生答卷。

日前,梅州城区城建重点项目建成开放仪式在新峰桥至G205国道举行,“生命通道”新峰路、百岁山郊野公园、罗乐大桥、梅江桥南端天桥正式建成开放,这是梅州改善都会功能、提升都会形象、增进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

“去城区再也不消走拥挤的黄塘路了!”得知道路流通的消息,家住梅江区黄塘村的村民郭冬很是兴奋,“这条路我们等了十几年,现在终于比及了。”

新峰路是通往于梅州市人民医院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新峰桥至G205国道这一段一直未开通,是“断头路”。随着都会提质扩容步调的加快,城区门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市人民医院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

尽快买通新峰路这一段“断头路”,群众期待已久。早在2002年,梅州市便将新峰路列入梅州市城区总体规划。但一直未能彻底买通该段“断头路”,而且一拖就是17年时间。

今年,新峰路正式买通,背后体现了梅州推进民生项目的责任继承

近年来,梅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每年操持实施“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提前40天完成新峰路“生命通道”征收任务、提前100天实现客都大桥东端连接线竣工通车、3个月买通枫林路……解决了城建老难题,跑出了梅州加速度,释放了梅城新活力。

新中苑小区试点项目的路面施化了规整的停车线,楼与楼之间种上了绿植,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全市如梅江区的老旧小区改造、蕉岭县的“茅厕革命”、平远县的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项目也正不停建设完善。

推进民生项目的初志,是为了惠民、利民,等不起也慢不得。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梅州市一方面严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加快省、市、县(区)重点项目建设,做到能复尽复、能开全开,把被疫情延误的项目工期夺回来。

截至6月30日,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实工作进展总体符合既定计划,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已有7项民生实事任务提前完成,占任务总数的27%(与去年同期持平),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民生事业的平稳进步。

这些民生项目竣工后将为广大市民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民生大礼包”,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时间进度过半,下半年如何发力?梅州仍需进一步狠抓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动员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记者观察

改善民生 凝聚发展前进力量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到达脱贫尺度、今年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一批批关切民生项目不停开工(竣工)……

十分不易、成之惟艰。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梅州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防控下的多种隔离、管控步伐,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公众对民生问题也更加敏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梅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掌握变局中开创新局,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让老黎民过上好日子。从根本上讲,发展与民生是一个有机整体。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无论抓稳定还是抓发展,都会有力量、有后劲。

稳民生,要兜好底。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保基本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梅州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个不落”,“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举措增强了民众的宁静感和获得感。陪同着脱贫攻坚这项头号工程的不停推进,梅州积年的贫困窘境正逐步破解。

截至目前,梅州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到达脱贫尺度,349条贫困村到达退出尺度。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三级跳”,经省考核,2019年梅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又获“好”的优秀等次,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贫困户家庭发生蝶变,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齐心协力谋发展。

稳民生,要关注“钱袋子”。就业直接关系万家灯火,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晴雨表。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梅州把做好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把更多力量放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身上,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确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与此同时,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进一步筑牢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保障网,让黎民心里有底。

西阳镇直坑村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改善本地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对良好水环境的迫切需求。(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稳民生,更要急群众之所盼。围绕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民生实事,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得到才说,说了就要做到,使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近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建立完善,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停向前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停提高。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梅州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补齐民生短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家乡发展增加了信心,人心更齐、干劲更足。

面对今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国家提出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不但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而且明确提出了“六保”任务,是民生为要的重要体现。如何决胜下半年?梅州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停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让各项民生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经济发展之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原标题:

梅州不停补齐民生短板,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凝心聚力

画出民生同心圆 凝聚发展向心力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马吉池

【作者】 马吉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