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147小编 来源:undefined
文 / 刘佳、李洋艺
内容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现状为依据,从“设计解决问题”的设计内涵与本质出发,着重就“内生动力,解决乡村村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适合与关爱,解决老龄化社会设计的适老化问题”“信心与智能,解决特殊人群设计的无障碍问题”“物美价廉,解决低收入群体设计需求的保障性问题”等,阐释当代中国设计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观念与路径。
关键词:设计 民生 内生动力 适老化设计 无障碍设计 保障性设计
民生是指民众在温饱、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生活保障、社会安定等方面的生存基本保障,具体而言,“温饱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生活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安定是民生之盾”〔1〕。当然,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在民生内容的范畴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生活保障是民生之依”来看,涵盖了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牵扯到百姓的温饱问题,是基本生存保障的“民生之始”。而设计及其本质和目标,包含着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且充分满足和改善百姓的生存需求、生活条件,同时达到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设计也是针对目标的求解和决策的过程,其目标包含着解决社会的民生问题。当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具体民生问题的落实、解决、保障和改善是通过设计完成的,即通过设计解决诸多民生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社会问题。设计者肩负着“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任,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就目前我国社会现状而言,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适老化设计、为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特殊性设计、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产品设计等,是以设计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孟昭泰 祖传大圣虫 重80斤 2018 图片来源:刘佳拍摄于孟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
一、“内生动力”,解决乡村村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国家统计局关于乡村人口比例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20年,乡村人口为509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但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3〕“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4〕因此,设计者肩负着助力乡村生存与发展的重任。
第一,乡土设计,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鲜明的国家,而大多数当代中国的乡村并非就是封闭的、纯粹农业的社会,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市经济与生活的介入使得城乡能够融合且均衡地发展,并共生于中国社会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乡土与城市不应该是对立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意味着必须摧毁乡村;现代化也并不意味着去乡土化。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某些差异,村庄有相对完整的地理生态、文化习俗系统。因此,不能完全用城市的设计规划、技术手段、审美标准来衡量乡村,有研究者认为“用城市理念和方式方法建设农村,那就不是建设而是破坏”。遵循乡村建设原则,尊重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意愿,使得乡村风貌、乡土文化成为乡村特色设计的源泉。实际上,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可以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与乡土设计,在确保城市与乡村均衡发展的同时,保留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双重面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第二,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设计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村村民的民生问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为城乡之间各种资源配置不均衡,机会获得还不平等。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乡村全面发展的政策和契机,鼓励、吸引多领域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设计者在遵循“突出地域和农村的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的原则基础上,从美丽乡村设计、设计扶贫、设计赋能传统手工艺等层面参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设计,提高村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另一方面,通过设计赋能与助力,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帮助村民提高生产力、创造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使村民成为自己村庄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经济利益的收获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山东莱州民艺中,面塑就是一例。它是以发酵面团的塑造、蒸制、上色制成的传统民间特色产品,有祭神祭祖的“大圣虫”等,有赠送亲友的“月糕”“月鼓”等,还有日常食用的桃子、石榴、甜瓜等造型的饽饽,传统传承与时代创新并举,已经形成富有浓郁乡土文化的带动就业、开拓市场、推动消费的乡村特色产业,并朝着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前行。因此,提高村民的生产能力且以此解决乡村“民生”问题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的长效机制。
第三,农业生产工具智能化设计,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让更多区域的乡村村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过程中,工业设计研究者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获得2019中国设计智造大奖铜奖的“FISON—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由湖南大学设计团队完成,是我国首款纯电动智能驾驶拖拉机。它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优势,适用于农田、大棚等农业生产模式。村民拥有生产工具智能化且掌握其技能的推进与普及,将会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践行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强国的建设,落实 “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5〕。
FISON 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 图片来源: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官网
二、“适合与关爱”,解决老龄化社会设计的适老化问题
适老化设计是指适合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且满足他们生活、学习与工作需求的设计,并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体质、身体限度和心理变化与诉求。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14.2%。据测算,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超过全国总人口的30%,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阶段。显然,我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因此,关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工业产品、养老设施等的适老化设计成为设计者肩负的设计实践与社会责任的双重任务。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适老化设计的问题?首先,建立中国老年人人体结构数据库,分类储备标准的参数,为老年人产品设计做好准备;研究老年人骨骼钙化、肌肉退化、关节老化、视力下降等生理能力,以及心理和感觉系统的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老年人生活和工作问题的适老化产品已在设计产业链中形成规模,成为设计者的重要目标之一,包含了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洁型和智能化产品等。比如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老人笔,这是一款适合视力下降的老年人看书、读报、写字的笔,巧妙地把笔与放大镜结合起来,解决老年人因为老花眼而难于读书写字的问题,不必每次读书写字都戴上眼镜。该产品携带方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造型,让老年人使用起来更加舒适、方便,阅读更加轻松。其次,适老化设计的智能化,构建老年人群体的简单、易学、易用、亲切的社交互动平台,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智能产品。比如获得2019中国设计智造大奖铜奖的由杭州博博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智能“健康监测仪”,是针对老年人健康设计的一款非穿戴式夜间健康监护仪器。它能有效监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仅需将它放置于床垫下方,通过一片压电薄膜采集人体的心冲击图信号,以构建不同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模型,从而判断老年人的生理状况。该产品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舒适价廉和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适老化产品设计是在充分处理好老年人的人体体型、人体体质与产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体验、情景再现、人工智能等方法,为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养老设施和产品的设计,使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且获得社会的关爱。此外,做好养老配套设施的系统化设计,以服务设计为基本意识,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提供优质的针对性强的服务设计。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6〕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关注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
高超等 老人笔 图片来源:《装饰》2012年第9期
健康监测仪 图片来源: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官网
三、“信心与智能”,解决特殊人群设计的无障碍问题
特殊人群是指生理残障人群,包括四肢残疾者、视力障碍者(失明的盲人)、听力障碍者(聋哑人)、智力障碍等特殊人群。特殊性设计专门为特殊人群所做的无障碍设计,辅助提高他们的身体能力,目的是解决他们由于身体残障而带来的生活工作不便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对生活充满信心。中国残疾人联合中心的《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主要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持证残疾人人口为35661962人。其中,视力残疾人411万人,听力残疾人288万人,言语残疾人62万人,肢体残疾人1989万人,智力残疾人308万人,精神残疾人340万人,多重残疾人168万人。〔7〕由此可见,特殊人群需要社会力量的关爱和帮助,党和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工作导向明示了设计的方向。“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体系,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8〕
如何满足特殊人群的无障碍、特殊性设计需求?最为重要的设计理念是将特殊人群的行动无障碍与心理无障碍设计并举、综合思考。行动无障碍设计是针对有视听、肢体、智力、精神障碍等群体,进行无障碍物、无危险物、无操纵障碍的设计,帮助他们消除障碍,避免他们的行动受到限制。设计师在为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特殊性设计的同时,关心、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生活的能力、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心理上也达到无障碍。近些年,无障碍、特殊性设计仍是许多设计者关注的设计领域,他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以研究特殊人群的生理特征和工作生活需求为设计目标,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产品类型,其中“视障者液体药瓶整体设计”就是一例,这是专门为视障者设计的一款方便服用液体药物的药瓶。设计者在对视障者生理特点与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后设计完成,主要由瓶盖、计量筒、联通漏液管、弹簧、连接盖、药瓶主体、防滑套、盲文标签组成,直径为50毫米、总高度为160毫米、药瓶主体高度为130毫米;将计量筒设计为5毫米、10毫米和15毫米的规格。该液体药瓶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视障者自行服用液体药物难度大的问题,具有操作容易、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特点,整体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性能的要求;其生产成本低、易加工,药瓶可以反复使用,也符合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设计者从细微处关爱视障者生活能力且以此为设计目标,值得称赞。
李熠炫、沃晨雯、王思奇、王小雨 视障者液体药瓶整体设计 浙江科技学院 2021 供图:王思奇
除此之外,还有鼓励无障碍、特殊性设计智能化创新产品的研发。借助科技创新,研发人工智能产品且惠及特殊人群;善用服务设计意识、智能化无障碍设计提升特殊人群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比如获得2019中国智造设计大奖金奖的由于红雷设计团队设计的“盲人视觉辅助眼镜Ⅱ”。该产品将三维立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视觉辅助领域,利用相机采集图像,并对图像信息进行深度处理,再将检测结果转化为声音编码,通过骨传导耳机对盲人进行辅助。该产品采用轻量化的塑胶钛机身和智能芯片处理中心,配合以专属APP,并创建云平台,使之贯穿于视障人士的衣食住行的服务系统。通过智能化无障碍、特殊性设计应用的推广普及,解决特殊人群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无障碍且快乐地工作生活,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实现创新设计成果惠及特殊人群的设计目标。
四、“物美价廉”,解决低收入家庭设计需求的保障性问题
由于社会成员的职业及占有的组织、经济、文化资源不同,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形成了十大社会阶层,社会的分层意味着消费分层与设计分层。当代中国处于中间略大、底部较大的“洋葱型”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贫困人口比例较大,存在的贫富差距较大。保障性设计是指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求保障的产品,确保“物美价廉”;发展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设计成果惠及每一位普通百姓。虽然说当代中国财富阶层快速崛起,但社会底层的比例仍然很大,这就意味着设计者的设计目标、服务对象应该聚焦在下层和中下层的广大消费者,因为他们的收入较低或难以有稳定的经济保障,所需的大部分消费品属于赖以生存的保障性产品。据统计,低收入家庭消费率高达90%以上,低收入家庭每年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虽然中国的消费结构已完成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过渡,进入大众消费时期;但是,需要以生存为基本保障设计产品的群体依然很大,包括城市与乡村的低收入群体,他们依然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惠及、帮助与支持。中央人民政府网贫困人口比例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8年9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619.9万人,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575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4754元(每人每月396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6%和12.9%。扶贫工作“以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为重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9〕。提供满足低收入群体对消费品的需求也是设计者的设计工作与社会责任。
如何解决贫困地区、低收入群体设计需求问题?其一,从民生角度,设计者积极参与、推动对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工作,贯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经常会问起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强调“小厕所、大民生”,2017年1月就“厕所革命”提出“改厕问题也要科学设计”。近几年,厕所作为公共卫生设施设计备受关注,其设计实践不仅解决了城市、乡村厕所的数量、质量、布局和管理等问题,还加大了深层次的生态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二,设计更多基本保障性和“物美价廉”的产品,满足、确保低收入者的工作生活需求,体现设计服务民生的原则。比如小米智能手环,就是一款“物美价廉”的产品。其功能是通过内置的ADI加速传感器获得使用者的计步信息、睡眠监测、卡路里消耗等数据,并实时将数据传递到手机上,还有手环靠近手机时自动解锁、手机来电提醒等功能。腕带为康宁TPSIV材质,机芯部位则是以铝合金外壳包裹,其造型简约、色彩多样、佩戴舒适、安全性能较高。这款智能手环最大的特点是价格相对较低,与同类上百元、千元的品牌产品相比,它的价格只有几十元,可以满足低收入群体对智能产品的基本需求。
综上,设计服务于百姓,为百姓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乡村民生、老年人、特殊群体、困难家庭的设计需求是必须关注的,以求实现设计的“民主”与“民生”价值观。设计解决的不仅是设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好城乡均衡发展、人口老龄化社会适老化设计、特殊人群无障碍设计与低收入群体保障性设计等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问题,保障、改善民生且促进了社会建设与发展。
注释:
〔1〕李培林等《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共产党员网,2022年10月16日。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103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21年3月23日。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共产党员网,2022年10月16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21年3月23日。
〔7〕中国残疾人联合中心《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主要数据》,2019年,
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ndsj/zhsjtj/2018zh/b52c98cdcc4749e3acebf4c10702485b.htm。〔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21年3月23日。
〔9〕同上。
刘佳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洋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