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吕方
专业支持/Wany
编辑 / KY 创作者
你相信吗? 只要改变你说话的方式和用词,你就可以改变你的整个状态、情绪、思维方式,甚至你的外表。 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都会塑造我们的自我。
这件事似乎得到了我的一个朋友的证实。 他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敌意、暴躁、愤怒的人。 与他平时的说话方式相对应的是,他的言论偏激刻薄,而且特别喜欢否认和质疑别人。 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多交流,刻意保持距离。
但最近我和他偶然相遇,短暂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整个人都变了。 他一改往日的愤世嫉俗,变得冷静、温和许多,状态特别好。 我问他:你感觉和以前很不一样,焦虑少了,充满正能量。 你经历过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没想到他却对我说:“你没发现吗?我改变了说话的方式。”
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注意,故意让语言和态度不那么激烈和紧张。 慢慢尝试后,发现确实可以改变状态,而且效果还蛮明显的。 ”
这真的可靠吗? 我们所说的话究竟如何影响我们?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改变你的大脑?
研究表明:这是真的。
首先,从身体上来说,我们所说的话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发育。 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下一项研究表明“有关疼痛的词语”如何使人们的大脑对疼痛更加敏感。
在这项研究中,16 名健康受试者使用了有关疼痛的词语,结果发现与疼痛感知相关的大脑区域同时被激活(et al., 2010)。
事实上,即使没有遇到外部伤害,我们的大脑仍然可以感受到疼痛,尽管这些感知往往太微妙而难以察觉。 看来,使用与疼痛相关的词语是能引起这种“轻微疼痛”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我们长期使用与疼痛相关的词语,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区域就会长期被激活,最终疼痛信号就会被过度放大和敏感,一些非疼痛的刺激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引起疼痛,称为“疼痛增强和过敏”。
该研究还要求受试者使用其他类型的单词。 其中,当受试者使用带有负面含义的词语时,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的大脑会释放与压力和焦虑相关的激素。
碰巧的是,还有另一项研究更具体地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脑海中浮现出负面的词语和概念时,大脑的恐惧中心(杏仁核)就会变得活跃,导致产生压力的激素充斥我们的大脑。 这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会中断大脑的逻辑和推理过程并抑制正常功能(,&,2012)。
简而言之,消极的词语会让大脑变得愚蠢。 而且,这可能是愚蠢的一天。 研究表明这些效果可以持续 26 小时或更长时间。
所以,
有一定说话习惯的朋友要注意了。
既然我们知道说话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和思维,那么是时候仔细看看一些更经典的说话习惯如何改变人们了。
“战斗”
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尤其是网络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人。
也可以称为相反的谈话风格(style,OCS)。 顾名思义,无论他们说什么,提出问题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我看看可以用什么观点来反驳你”。 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句子,他们也致力于创造没有论据的论据(,2023)。
长期的对抗首先会让人们生活在每天“质疑对方”的日子里,所以习惯于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保持着不相信的态度。 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人们会对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结果,胡扯往往比其他人更着急,甚至更空虚。
而且,由于长期使用“竞争”、“挑战”这两个词,提杠时大脑很容易进入“战斗”状态。 如上所述,此时思维和逻辑能力会受到抑制。 这意味着长时间的无理争吵会损害大脑。
如果遇到欺凌者我该怎么办? 6招教你反击,快回复关键词“打静”看看是哪6招吧。
“反问句”
将“所以你不知道”改为“你不知道吗?” 你自己能做吗?”……这是提问者不觉得刺痛的地方。
每次我们提出反问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其实都会经历一个判断:“Ta和我想的不一样,真烦人。” 本质上,反问是出于对他人与自身意志统一的期待甚至是胁迫而产生的。
习惯使用反问句的人,在重复反问句的逻辑后,会进一步强化自恋和控制欲。
而且,在反问的时候,思维会默认周围的环境和人不能符合你的愿望,并将这种感觉贴上“消极”的标签。 因此,如果反问句用得太多,人们通常不仅会攻击对方,还会觉得生活哪里都不顺利。 因此,焦虑会增加,幸福感会不断减少。
“应该”
这里的“应该”是指“”,而不是“也许”。
试想一下,当我们说“应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里是不是就只剩下一种选择了呢?
比如,你应该高考考到650分以上,我应该像吴彦祖,你应该爱我,世界应该更和平……
“应该”指的是一系列行为。 无论你对自己说,还是对别人说,你都会默认让自己缩小这个世界的选择和自由度,只留下“应该”后面的事情。 这会导致一个人的价值观单一、单调,而且还会增加当“应该怎样”无法实现时感到失落的风险。
就像 Shad 博士在他的书《当你自言自语时该说什么》中所说,当我们告诉自己“应该”做某事时,我们就隐含地强化了我们没有这样做的想法(1990)。
“你想说的话就说吧”
很多人会在说完一句话后加上“我随口说的”、“我也不确定”、“别放在心上”……如果你很偶尔这样说,这或许确实是一种谦虚。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这样说,其实大脑会被这种“总是留有余地”的表达方式所规训,人们会逐渐默许自己似乎从来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2023)。 因此,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你也会变得更软弱,更没有责任感。
同时,“随口说话”会大大削弱一个人表达时的权力感。 试想一下,不管你前面说什么,一旦在最后加上一句“我只是说说而已”,整个段落会不会软化? 由于表达本身就是我们构建自我认知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表达中得到自信的反馈。
而“说说而已”是阻碍我们从表达中获得自信和气场的一道坎。
想要好好说话
其实就是多说一些“好话”
好吧,既然我们已经说了这么多理论和例子,说明说话可以改变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个事实来更好地改变我们的心灵和大脑呢?
1、多说积极的“谎言”
很多时候生活网资讯,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感到不自信和确定时,就会用“我能”、“我一定能行”等谎言来“鼓励”自己,以及类似的“自欺欺人”。 而且研究证明,这种“Fake it Until make it——假装可以做到,直到真的做到了”的心理策略确实有用。
因为当我们使用积极的词语时,它可以通过增强认知推理和强化额叶区域来改变大脑的功能。 使用更积极的词语可以激活大脑的动机中心并推动它们采取行动(&,2012)。 而且,你关注积极话语的时间越长,这些对你大脑的影响就越明显。
同时,主动的“谎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做到,也可以帮助我们周围的人做到。
研究人员举了一个例子。 当运动员受伤时,他们往往会因为害怕受伤而无法正常发挥,但在队友的鼓励下,他们的恐惧感明显减少,表现明显更好(&,2021)。
这是因为积极的语言会刺激催产素的产生,催产素是一种让人感觉良好的激素,通过激活前额叶皮层的网络来提高我们沟通、合作和信任他人的能力(,2014)。
2.说“我会”而不是“我应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在这两个词之间进行替换。 相反,我们应该用“主动选择和追求”的话语来代替“标准化和规律性”的话语。
如上所述,“应该”这样的词语往往会导致一个人的价值观单一、单调,需要面对“应该”无法实现后的失落和自我怀疑。
而“我想要”首先可以打破这种单一的价值观,我想要这个,我也可以想要那个,我也可以想要另一个,其次,“我想要”是从前瞻性思维到行动思维的转变。
例如,当我说“我要得100分”而我没有听懂时,这只是行为上的失败,仅此而已。 但如果我说“我应该考100分”却失败了,那不仅仅是挑战的失败,更是一层“我没有达到标准”的挫败感。
3.对自己和他人多说一些真诚的“赞美”
赞美会激活大脑中的奖励机制,使人感到愉悦和享受。 在生活中,多夸耀自己不仅可以提高自信心、行动力、培养积极的态度,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积极的自我形象,进而影响我们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的表现。
同时,如果赞美可以在任何一种人际交往中传达出来,哪怕是通过言语表达和回应,它都会成为一种“良性压力”,迅速加强两个人之间的纽带,构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亲密。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为了真正发挥表扬的积极作用,建议将每一次表扬都集中在我们的某一具体表现、能力、态度或特质上,这将增强我们对自己的自信。优势和价值。 更确定。
4、多讲“观察”和“感受”,用探究的心态进行交流
有些人沟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想法被接受。 其实,有了这样的态度,很容易把极端化为攻击,质疑所有不理解、不认同你的人,或者因为没有人与你的想法产生共鸣而感到失落和委屈。
事实上,人类最初发明语言是为了合作,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 因此,建议从“观察”“讨论”“理解”的角度去说话,用积极的、探索性的词语代替攻击性的词语,比如——
将“不,不,你错了”改为“我不太同意,但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将“你不知道”改为“让我向你解释一下”
将“你到底在想什么”改为“我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
这样,你就能更客观、真实地了解对方的反馈和想法。 这其实是一个整理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好机会; 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障碍。
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将有机会用平和、开放的语言成为一个更加温柔、宽容、稳定的人。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