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流行文化领域,没有什么精英/大众之分,故意地制造出一种地域和阶层意义上的精英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精英主义   精英文化   音乐   演唱会   大陆文化

2023-07-27 17:05:00 

在大众文化领域,不存在精英/大众的区分,刻意制造了地域和阶级意义上的精英/大众的对抗。 在经济利益上,它是精打细算、筛选粉丝,在信仰上,它是吸纳信徒。

任大纲 撰稿

华语流行音乐沉寂多年后,刀郎突然推出《山歌聊哉》,《罗刹海市》一夜之间成为跨年龄、跨学历、跨阶层的话题。 赞扬多,批评少。 各界专家各抒己见。 观众获得洞察,作者获得流量,社会精神生产也有良性产出。 各方皆大欢喜。

图/“卢克文工作室”公众号

但民粹主义作家卢克文最新的《刀郎一言不发》却篡改了历史,割裂了事实。 其将刀郎纳入其民粹骑手的意图太明显、太丑陋了。

01

巧妙地篡改历史

“刀郎什么也没说”张嘴就是撒谎。

卢克文说什么了_老实卢克文做人是哪一集_

卢克文首先表示,《追踪者的爱情》在1993年红遍大江南北,这是事实。 但他为什么不提1993年仍然是“李春波年”和“小芳年”呢? 此刻提起“小芳”是不是很尴尬呢? 秘密是什么?

巧妙的谎言,不是修改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而是故意提及某件事,故意不提及某件事,而不去修改事实,巧妙地误导无知者的判断。 ,卢文章的第一段就是这个套路。

接下来,卢克文说道,“香港、台湾的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学习欧美、日本的,或者是改过来就用的……这和1993年大陆创作的流行歌曲完全不一样。” 我的天,1993年,大陆已经有了“根本不是一个流派”的“自创”热门作品?

卢氏所谓的“风格”,按他的说法,是指较简单的乐器和旋律,加上民歌。 首先,卢所列的“风格”只是形式,他再次回避了“音乐叙事”这一更为重要的内容风格。 其次,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

如果说两地的流行歌曲有什么不同的话,首先就是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因为港台词曲作者无法体会纤夫背后的苦难生活,无法感同身受“小芳”的悲剧,一定是两种风格。 刻意只提形式而不提内容,仍然是一个巧妙的谎言。

随后,卢克文又邀请一位1996年来自湖南农村的“女同学”站出来,进一步解释音乐消费者认为内地流行音乐“土”,无法登上舞台。

改变画风后,他进入中国大陆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让另一位“律师朋友”站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店里,证明了在90年代初期,“在他们的圈子里,听着大陆流行音乐”。音乐会感到羞愧。”

卢克文说,从90年代初到1996年,我恰好在上海读书。 我可以证明,当时在上海,欧美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都是同时流行的。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麦当娜、惠特尼·休斯顿、“四大天王”、罗大佑、崔健、唐朝、黑豹、李春波,他们同时同台竞技。

老实卢克文做人是哪一集_卢克文说什么了_

▲ 罗大佑演唱会(图/视频截图)

那时的我们是精神贵族,窗户上放着一台大功率录音机,给对面的女生宿舍、对面的时尚女生播放国内摇滚音乐,从来没有人来抗议,也没有人认为我们是“土壤”。

对于上述事实陈述,我可以举出十多个人作证。

再往下看,卢克文请“父亲”扶他站在90年代的工地上,证明工人们“偶尔会哼一些流行歌曲”,但更喜欢《追踪者的爱情》和《两只蝴蝶》,但有港台流行歌曲的“文化障碍”。

为了证明这种“文化鸿沟”的存在,卢克文的眼前浮现了“90年代,建筑工地上这些光着膀子的农民工,想起他们黝黑的皮肤和腐烂到脚趾外露的绿色解放鞋”。我深深地明白,不同的社会阶层注定要消化完全不同的文化产品。”

卢克文在这里故意混淆了两个概念:将流行音乐直接等同于文化产品。

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流行音乐只是文化产品的一小部分。 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人们永远不会花一大笔钱去听贝多芬交响曲,但如果你有几块钱,你可以买一首交响曲。 潘尹向杰的《追踪者的爱情》卡带怎么样,或者买一本叶倩文的《走路有型》? 两者有区别吗? 如果我是建筑工地上体格强健的工人,我肯定会选择精力更旺盛的叶倩文。

顺便说一句,我想提一下另一个事实。 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四川农村的一个小镇教了三年书。 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远近的卡拉OK厅里传来歌声,有的唱粤语,有的唱国语,还有的港台、大陆的歌。

不要因为你文化水平低,就想当然地认为欣赏流行文化需要高门槛。 当然,小镇里的年轻人最深情地唱的是池志强的《铁窗泪》。

02

两条斗争线

通过撒谎和剪裁事实,卢克文构建了流行音乐“两条线”的斗争叙事。

其中一条线路的起点是1993年的《追踪者的爱情》,中点是2004年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终点是2023年刀郎的《罗刹海市》。主体是内地流行音乐,是压抑的、“土”的、低级的、大众化的。

卢克文自己则声称自己走的最接近这条线——刀澜在流行音乐圈的遭遇,简直就是他自己在所谓“精英圈”的遭遇的翻版——“五年来,常常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一些西装革履的人突然指着我的鼻子说我写的金融国事不认真、不专业。”

基于这种共同的经历以及没有多少人比他写得更好的民粹主义文章的能力,卢克文有资格成为这一路线的精神领袖。 “操你的耳朵”,显然有把刀郎纳入民粹马童的意图。

卢克文描述的另一条路线是港台流行音乐。 为了与他所说的内地流行音乐相称,卢克文把起点放在了1990年代初期,张信哲的《爱如潮水》、苏芮的《牵手》、周华健的《花心》、学友的《花心》。张的《等你等到我心痛》。 》、王菲的《执着无悔》、孟庭苇的《风中雨做的云》、小虎队的《星星依然灿烂》、张宇的《善意》等等。

文中说到这里,我忍不住回头说他撒了谎,删减了事实。 你把80年代的邓丽君,《长城永不倒塌》,《少林寺》那一集,《射雕英雄传》那一集放在哪里了? 难道它们不是当时大众的最爱吗? 不是“有井水的地方,人人都会唱歌”吗?

▲ 邓丽君演唱会(图/视频截图)

卢克文对港台流行音乐充满敌意,“学欧美日的,或者改了就拿来用”,“上层建筑的人谈论下层的文化产品时,通常带着一点点”。蔑视”,“通过蔑视表达对下层阶级的感情,并主动制造文化障碍,实际上是一种傲慢无知的行为。”

表面上,卢克文表示自己“不再关心音乐从哪里来,更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自己喜欢听什么就听什么”。 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宽容的姿态。

但他话锋一转,“别乱搞自己属于哪个社会阶层,跟着大众享受这个阶层的物质文化产品就行了。” 这不就是“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课读什么书”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种文化消费心态什么时候效果最好。

03

卢克文说什么了_老实卢克文做人是哪一集_

参考和整合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港台流行文化相继进入中国大陆。 20世纪80年代,从李谷一的“黄唱法”到“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20世纪90年代港台歌手在中国大陆大城市的体育场馆陆续举办演唱会,而港片在所有影厅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随着内地流行文化的兴起、香港回归世贸组织,港台歌手在一二线城市开始没落生活网消息,开演唱会到三、四、及五线城市直至今日。 大中华流行文化圈。

期间也有逆向输出,如1994年香港红磡莫言三侠演唱会,而进入新世纪后,大陆制作精良的古装剧进入台湾,引起收视热潮, ETC。

▲1994年香港红磡演唱会(图/视频截图)

中国现代大众文化是一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

我在看视频账号,经常看到著名大学教授点赞一些视频。 可以说,在大众文化领域,不存在精英与大众之分。 一种地域和阶级意义上的精英/大众对立是有意制造的。 在经济利益方面,更是精打细算、筛选粉丝。 在信仰方面,它是吸引信徒的。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