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一则名为#男商场混套打中通女子#的新闻登上各大媒体热搜榜。
当天下午5时40分,上海某商场内人来人往,一楼大厅突然传来一阵惊呼声。
有人看到,商场5楼护栏外,一名情绪激动的男子与上前安慰的保安打着手势。 突然,他松开了抓着护栏的手,跳了下去。
然后,直接摔倒的中年男子撞到了一个路过的女孩。
男子因抢救无效死亡,被撞女孩被送往ICU救治。
从此,两个没有交集的陌生人的命运因一次偶然而绑在了一起。 这起事故的背后,也成为了两个普通家庭的交集。
被跳投击中前25岁
这家位于闵行区的商场位于女孩小萌所住的宿舍区正对面。
每次上夜班,小孟都会提前一点去商场大堂的书店,一边看书一边等班车。 这里环境不错,有空调。 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12个小时的小萌,可以暂时从忙碌中休息一下。
4月23日是周日,25岁的小萌再过三天就将通过试用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的收入将从六千多增加到现在收入的近一半。
装配线上的操作工是小萌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份工作。
在此之前,小孟拥有学士学位,主修教师培训。 毕业后,他顺利进入浙江某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一名英语教师。
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刚刚工作一年的小孟,就因为“双减政策”而被迫失业。
不甘命运的她,还想一边考,一边当班主任,为自己以后的事业而努力。 可惜的是,代课老师的工作是临时岗位,每六个月还是发1600元的工资。
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计和家里的金钱困难。 小孟不得不放弃梦想,来到上海谋生。
进厂应聘时,小孟也用了很多“小聪明”。
工厂用人的时候,他们觉得大学生不可能安定下来当操作工。 于是,小孟得意地隐瞒了自己的本科身份,拿着高中文凭去应聘。 这也导致她每月比其他大学生少领取700元的补贴。
进厂后的辛苦远比她想象的要严峻。 每天站着工作十几个小时,狭小拥挤的宿舍,枯燥的流水线环境,昼夜交替的轮班,让人每天疲惫不堪,无暇思考太多。
几个月后,一起进厂的朋友们离开了上海,回到了河南老家,接受了留守相亲的命运。
但小萌坚持了下来,试用期6000多块钱的工资至少可以给她提供落脚的保障。 成为全职员工后,我的收入几乎翻了一番生活网消息,还可以用来支付弟弟的助学贷款和奶奶的医药费。
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小孟还把一家四口的聊天群名改成了“越努力越幸运”。
这一切在4月23日晚发生了改变。
九死一生后失忆
小萌出生于1997年,在河南农村的老家,除了父母和弟弟,还有一对年迈的爷爷奶奶。
由于两位老人一直卧床不起,作为唯一儿子的小孟父亲只能留在家里照顾他。 外出打工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
在外地流水线上工作的妈妈每个月存下5000元,这是家里的全部收入。
在小萌的记忆中,童年总是离不开贫困。
懂事的小孟从中学起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学校食堂帮忙,这样他就可以免费吃两顿饭。
我在大学选择师范专业的时候,也考虑到了低廉的学费和补贴,可以减轻家长的一些压力。
事故发生前,家里没人知道小孟在上海做接线员。
因为他们每次打电话都是报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 小萌的父母只知道她在上海的新工作“公司大、收入高、机会多、朋友多”。
如今时隔半年再次相见,女儿却已经躺在了ICU病床上,嘴唇上还残留着没有擦掉的血迹。
颈脊髓损伤、颈椎、锁骨、枕骨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出血……
咨询表上密密麻麻的诊断说明让人触目惊心。
更让一家人绝望的是小萌漫长且难以预料的恢复期以及巨大的医疗费用缺口。
保守估计,费用至少要几十万,这会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女士出事后,小孟的父母不愿花钱请护士,赶到上海医院照顾她。 孟的母亲也因经常请假而被工厂解雇。
没有财力,花的每一分钱都要专门规划。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小萌就花费了12万元的手术费和医疗费。
父母刚来上海时,住的是最便宜的招待所,一晚108元。 除了伙食费、康复器材、护理用品等费用外,手机支付账单上的数字每天都如流水般流逝。
事故发生前,小孟只在河南老家购买了新农医保险。 保险明确规定,因意外事故住院的患者,费用由第三方责任人支付,医疗费用不能走医保报销流程。 即使第三方责任人被起诉,对方也没有能力支付赔偿,异地就医报销也要看具体情况,无法做到100%报销。
面对巨大的医疗费用缺口,小萌的父母跑遍了上海的中介,租下了一座破旧的老楼。 找到立足点后,孟的父亲开始寻找工作,希望尽快有稳定的收入。
这些举动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幸运的是,在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小孟筹集到了20万元的医疗费。 救命钱到位后,剩下的就是帮助小萌进行康复训练,并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赔偿。
频繁的手术将小孟的长发剃成了光头。 入院第一个月,颈神经受损的小孟甚至无法仰卧、自主吞咽。
每天,我只是躺在病床边,目光涣散,静静地望着窗外。 吃、喝、排泄全靠别人亲力亲为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萌现在可以坐起来了。 每天6小时的康复训练也帮助她重新学会站立、握笔写字和行走。
除了重新学习像新生婴儿一样照顾自己之外,作为委托人,小孟还需要配合律师,开始准备对跳楼者和商场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你想打官司,你必须先回忆起那天发生的一切。
但或许是因为人在遇到意外时会出于自我保护而产生应激反应,也或许是因为颅内出血,小孟自动把那天在商场里发生的一切都从记忆中删除了。
她记不清晚上自己为何会出现在商场,为何会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她甚至从其他人那里了解到了被跳线者击中的过程。
在向跳楼者追讨赔偿时,小孟一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无人认领的毛衣
作为这起事故的主要责任方,小孟的家人和律师需要联系跳楼者的家属,以便对方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然而,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三个月了,跳楼男子的尸体却一直停放在医院的太平间里,至今无人认领。
孟母在上海的日子里,除了在床上照顾女儿外,还一次次去街上的信访所,但始终没有见到对方的亲属。 这名跳楼者的身份一直是个谜。
只有一次,孟母在与派出所工作人员聊天时,才听到跳楼者的唯一线索。
原来,事故发生后,侦查人员重点走访了周边农民工租住的区域。 虽然没有找到跳楼者的家人,但从一些知情人的寥寥几句话中,慢慢拼凑出了他的一些踪迹。
这名男子是从外地来到上海的,今年50岁左右。 他在上海已经很多年没有固定工作了。 经济条件不好,一直一个人住在郊区的集体出租屋里。 他在老家结婚,育有一个儿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十几年没有联系了。 加之我一直在外打工,没有回过老家,亲戚朋友也早已失去了联系。
事故发生后,有人曾联系跳楼者家乡的村领导。 对方表示,他在村里没有遗产,也没有继承人愿意来上海处理后续事宜。
当天商场的监控中,并没有跳楼者的正面图像。 仅有网友用手机拍摄的一段不太清晰的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情绪激动地摘下帽子,张开双手,毫无波澜地直接从五楼跳了下来。犹豫。
面对没有能力赔偿的事故方,小孟一家很无奈。 他们不知道20万捐款用完后,小孟的康复之路将何去何从。
小萌的经历一公布,网络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跳楼者想死就逃,没有责任感和公共道德,不指责自己有德。
有些人认为这是对一个垂死之人最后的不体面的告别。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效仿日本的自杀森林,设立一个开放的自杀公共场所,以避免后续麻烦。
有人呼吁安乐死,这样人们才能选择有尊严的死亡。
通过每天的康复训练,身体和记忆力都在逐渐好转的小萌,在看到网上的这些讨论后,有时还会回忆起那个周日晚上的场景。
当时正值晚高峰,商场一楼大厅里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和情侣在约会。 现场气氛热烈而悠闲。 而她只看到一道黑影迎面落下。
对于跳楼的人,小孟并没有像父母那样怨恨。 她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男人会选择在商场自杀。 也许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人在他身边给他几句话的启迪或者沟通,也许他希望在有人陪伴的环境中完成最后的旅程。
与那些跳楼的人相比,小萌觉得自己很幸运。 有那么多人愿意给予她关心和爱护。
该购物中心现已恢复营业。 除了在这里工作的工作人员和几个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路人之外,没有人会记得这里发生过什么。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外出打工的小萌兄妹将会迎来家庭摆脱贫困的转折点。
身份成谜的跳楼者也可能走出那段至暗时刻。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