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
人类有时会因为无中生有的谣言而引起人群恐慌,但在巨大的现实风险面前又太过大胆。
近日,据媒体报道,有科普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游客抱着野生鼠兔的照片。 旅游项目?”
当我第一次看到游客抱着野生鼠兔的照片时,我心里最大的疑问是:“这位游客,谁给你这么大的勇气?”
早年我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在科学考察和野外调查中,鼠兔和土拨鼠是野外最常见的小动物。 应该说,这两种动物的长相相当讨人喜欢,“又笨又可爱”,如果能被驯养当宠物的话,一定会很“受宠”。 难怪一些游客对它产生亲近感。
不过可爱就是可爱,在野外工作中,我们一直与这些小动物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别说靠近它们,就连我们坐在草地上休息的时候,也会注意远离它们。鼠兔和土拨鼠巢穴的出口。
一方面,这是因为专业,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想靠近,当地的干部和导游也不会同意。 尤其是土拨鼠,脸色变化更大。
在藏区,土拨鼠俗称“雪猪”。 这个名字本身就表明它曾经是牧民狩猎和食用的目标,但也因捕捉和食用土拨鼠而引发鼠疫或其他传染病。
也许有人认为鼠疫——它更出名的名字是“黑死病”——离我们很远,这很大程度上与鼠疫这种恶性传染病的信息需要适度“冷处理”有关。
从公开报道来看,土拨鼠、鼠兔与鼠疫之间的直接关系非常明确。 例如,2014年7月,甘肃省酒泉市一名牧民在放牧时误入喜马拉雅土拨鼠瘟疫自然疫源地,死于肺鼠疫继发的败血性鼠疫。
5月召开的青海省鼠疫防治专题会议信息称,“青海省鼠疫菌的主要宿主是土拨鼠,藏羊等20种动物和12种病媒昆虫可自然感染”全国乃至全球鼠疫高发地区,自然疫源地面积大,感染动物种类多,鼠疫病菌毒力强、传染快、致死率高。 ”
当然,有关省区在鼠疫防控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例如,青海已连续11年首次未发生人间鼠疫。 无需过度恐慌。
令人不可理解的是,人类有时会因为无中生有的谣言而引起群体恐慌,但在巨大的现实风险面前却过于大胆,以致失去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
鼠疫蔓延是游客接触土拨鼠和鼠兔的最大风险,甚至可能致命,个人无法承担后果。 就足够了,应该是游客心中不可触碰的红线。 不过,就此事而言,公众感知到的不应只是恐惧,而应该是对自然的尊重。
前两天我去了厦门,给孩子们做了生态保护的讲座。 我特别告诉他们,对于人类来说,野生动物,包括城市里的流浪动物,总是很危险的。 人类可以亲近自然,也必须保持距离。 ,同时也要尊重。 我相信,这不仅是孩子应该明白的道理,大人也需要明白并做到。
祁连山草原旅客抱野生鼠兔的消息提醒人们,除了鼠疫风险外,人类饲养、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都是对自然生态的干预和侵入,有的还会造成直接伤害和危害。 破坏。 在这个过程中,游客既有消费者的身份,又有天然的接触者、传播者、探索者。
前者只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而后者则需要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规范,不仅要观察、探索,更要学习、接受、成长。 人类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对待野外生命,而应该保持理性的克制。 这是先进的、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游客亲自捕捉、接触土拨鼠、鼠兔等野生动物的情况并不多见。 真正的潜在风险来自于当地旅游区个体工商户将其商业化为旅游项目的可能性。
一旦捕捉鼠兔和喂养土拨鼠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风险就会成倍增加。
对此,当地卫生防疫机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等相关部门负责。 同时,针对鼠疫等疫情的实际风险,在不引起恐慌的前提下,应有适度、明确的公众警示。
青藏高原太大了,管理每个地区、每个人是不现实的。 但突破信息壁垒生活网报道,让相关风险提示传达到每一位外国游客手中,无疑是必要且及时的。
□宋金波(专栏作家)
(新京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